行业新闻

人在干 云在算 天在看

2015年12月16日

在天际俯瞰云贵高原茫茫群山,浩瀚而耀眼的数据流涌动不息,一点一滴悄然影响着全国乃至全球的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

以2014年在北京举行大数据产业推介会为起点,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路径犹如一条漂亮弧线,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令世人惊艳的华丽转身——

从当初人们对我省发展大数据的置疑,到今天行家深度解析“云上贵州”的价值与前景;

从贵州大数据元年“零起步”,到唯一出现在国家《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中的省份;

从劳务输出大省,到无数行业、企业、人才蜂拥而至的大数据产业“试验田”。

人在干,云在算,天在看。我省高擎“先行先试、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精神火把,熊熊火焰推动全省经济转型升级的同时,照耀“云”端大数据梦想大道。

恰逢其时  千载难逢的“弯道取直”机遇

2020年,贵州要和中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时间异常紧迫。

怎么办?

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也许可以在短期内拉动经济“爬坡上坎”,却是不能再去触及的老路和弯路。新兴产业大数据恰逢其时出现,给了贵州一个“弯道取直”的机遇。

时机千载难逢。发展大数据,对环境和产业基础的依赖和影响,与贵州资源有天然的“缘分”,与贵州要守住生态和经济两条底线的要求高度契合。

大数据对环境的要求非常高,这是贵州的优势。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数据中心可以直接换风降温,比其它同等条件下的数据中心节电10%—30%,一个机架一年可以节约3万度电;蕴藏丰富电力、水力、煤炭等能源——贵州是西南煤海,能源水火互济,电力充足,电价较低,可直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贵州地质结构稳定,远离地震带,自然灾害少——数据容灾备份中心是安全的选择。工信部组织研究的评估报告显示,贵州是中国南方最适合建设大型绿色数据中心的地区。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决定把全球数据中心放在贵州。因为企业算过一笔账,在贵州的所有投资,能保证平时运营费用是最具优势和竞争的,每年还可节约几亿元电费。“北方空气干燥,加上大量粉尘,使那里的数据中心会产生静电吸附效应,这让人头痛。”华为总裁任正飞说:“而贵州空气的湿度、洁净度正好。”

大数据产业这一个新兴产业,轻易打破了由技术、人才、资本形成的创新创业壁垒,后发展地区和经济先行地区可以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而这正是贵州最期望和最迫切实现的“后发赶超”。

2012年1月,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推动贵州的信息网络设施建设,培育发展电子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今年8月,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将大数据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贵州作为其唯一提及的省份及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践行者,紧随其后,宣布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规划,完善大数据生态产业链,布局中国南方数据中心。

国家系列扶持政策的出台,坚定了贵州进行产业转型升级的信心和决心。

先行先试  一场抢占先机的“突围之战”

一个月前刚闭幕的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上,提出了“十三五”时期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其中除了政治建设和党的建设,只提了两大战略行动——大扶贫、大数据。

前者“兜底”,后者“引领”,大数据产业被提上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被视为各行业和各领域发展的牵引和支撑。大数据战略行动再不只是要把大数据作为产业创新、寻找“蓝海”的战略选择,还将把大数据作为“十三五”时期我省发展全局的战略引擎,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广大民生、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这是一场抢占先机的“突围之战”。棋盘走到这一步,光凭本省的先天优势已远不足够,还要抢占先行优势。

两年前,在国内各方对大数据还处于理论研究阶段时,急于转型脱困的贵州已开始行动。

为保证全省上下协同推进大数据产业发展,贵州组建了省长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设立了办公室、发展中心和国有性质的云上贵州大数据公司。实行“云长”负责制,各云应用建设单位一把手担任“云长”负总责,全省上下人人讲、人人干、人人用,创造了良好的产业发展氛围。

随后,贵州开始一边进行大数据产业规划布局,一边设计制定相关支撑政策。

2013年7月,富士康科技集团决定在贵安新区投资建设第四代产业园。

2013年9月,贵阳市政府与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为“中关村贵阳科技园”揭牌。

同年,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数据中心相继落户贵安新区。

大数据中心基础框架初步形成。

2014年2月,《关于加快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若干政策的意见》、《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规划纲要(2014—2020年)》出台。

一个月后,国内第一部信息基础设施地方性法规《贵州省信息基础设施条例》面世。

12月,《贵州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三年会战实施方案》出台。

大数据中心布局规划与系列政策的相继出台,不仅为贵州大数据产业进行定位、明确发展方向,也让贵州在顶层设计方面走到了全国前列,为创新转化成为实践提供了保障。

激情酣战  为云端“万千广厦”筑牢基石

信息基础设施是大数据产业飞驰攀升的支撑阶梯。2014年以来,贵州实施信息基础设施三年大会战,通过夯实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搭建绿色、开放的平台,为优质项目入驻铺路。

筑牢基石,方得云端广厦千万间。

“光网贵州”、“满格贵州”、“数聚贵州”系列工程,全力构建“出省宽、省内连、覆盖广、资费低”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

1至9月,全省完成信息基础设施投资108.95亿元,三大电信运营商、申黔互联、中电翼云、翔明科技、中安永恒等互联网数据中心陆续建成投入使用,出省带宽能力提升至420Gbps,比2013年扩大一倍多,91.6%的行政村通了宽带。贵阳、遵义、安顺、贵安新区实现通信同城化。5月1日,贵阳市全域公共免费WiFi项目一期工程投入使用。

今年全省信息基础设施投资倍增,将完成130亿元以上,出省带宽扩容提升至3000Gbps。省内互联交换即将突破,成为中国电信集团南方数据基地并上升为集团网络骨干节点,成为中国移动集团5大数据基地之一,成为中国联通集团云计算一级节点。

基石之上,产业“种子”遍地生长,无数创造性的数据应用破土而出,如万花筒般绚丽多彩,为产业前行提供了价值样本。

电子政务云、旅游云、交通云、电子商务云等云工程领航,打破数据壁垒,加快推动大数据在政府、企业、社会各领域的应用,政府治理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诞生于贵州的中国旅游大数据指数,产生8大层级的数据分析结果,将逐渐影响整个旅游行业。

朗玛信息用互联网打造足不出户的医疗体系,将药店变成门诊。

在全省上下有力的推动下,短短两年的时间,贵州实现了在大数据领域的多个率先,基石更宽更牢固——

率先建设了统筹省级政府数据“聚、通、用”的云上贵州系统平台;

率先建设全国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是《国务院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中唯一提到的省份;

率先创建首个大数据产业集聚区贵阳·贵安;

率先创建贵阳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试验区;

率先举办以大数据为主题的博览会和峰会;

率先举办大数据商业模式大赛和草根创业大赛;

率先建立贵阳大数据交易所和众筹金融交易所,探索数据货币化交易和众筹金融——贵阳大数据交易所,探索数据货币化交易,开业以来已实现2200多笔交易,交易总金额突破2000万元;

率先建立全域公共免费WiFi城市,提出块数据理论,探索建设块上集聚的大数据公共平台……

贵州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正在多领域全方位开展先行先试探索,将会创造出更多的率先。

万物生长  一方适合创新冒险的实验土壤

全国数据资源正加速向贵州存储集聚。公安部、民政部、国家旅游局、国家质检总局等国家部委相关数据已明确存储到贵州,华为(贵州)数据中心等一批企业数据中心纷纷签约落户我省。

大山风云迭起,成为大数据产业创新冒险的试验基地,产业人才争相集聚过来,人们用无尽想象力深挖大数据的价值,“云上贵州”万物生长,海量商业模式百花齐放。

2014年7月,“云上贵州”大数据国际年会;9月,惠普CIO全球高峰会·云峰会;12月,2014阿里云开发者大会西南峰会。一系列重大活动的举办,不仅向外界传达了贵州发展大数据产业的决心,也一次次吸引了广泛的社会关注,积累了贵州在大数据领域的行业影响力。

自2014年以来的数次大规模产业招商,共为贵州带来200余个大数据信息产业项目落地,签约投资额超过2400亿元。阿里巴巴、腾讯、惠普、鸿海、京东、华为等中国最具实力的企业高调入驻,23个大数据科研机构、6个院士工作站,以及5个科研机构倾力加盟。外界渐渐看到了贵州大数据战略的价值。

贵州招商的重点方向,也跟随产业发展步伐,从最初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框架搭建逐步转向了数据服务与深层次开发应用。

通过数据项目的不断入驻,特别是大型龙头企业总部、海量数据企业数据的高端富集,能为后续的开发应用提供支撑基础,完成大数据产业链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到2014年底,全省电子信息企业达到1721家,新增大数据及关联产业注册企业263家,全省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的园区达到25个,大数据信息产业规模总量增长62.2%,大数据信息产业工商注册企业数量增长34.5%。贵阳在大数据产业的带动下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97.27亿元,增长13.9%。

2014年,贵阳市服务外包及呼叫中心产业累计开工建设2.2万坐席,今年将力争总量达到10万坐席规模,到2020年形成30万坐席、聚集超过100家企业、带动70万人就业的产业集群。同时带动遵义市、毕节市呼叫中心建设,其中,遵义市已开工建设2000坐席,力争2020年达到5万坐席。

“数谷”贵阳仅用一年时间,就陆续搭建了数据中心、服务中心、大数据交易所、“创客公园”,形成大数据产业发展蓬勃之势。

同样并肩发展的,还有贵安新区。富士康第四代绿色产业园投产了全球最先进的第一条碳纳米触控屏生产线;启动建设全国首个大数据产业综合体;全国首家汽配电商平台落户;全国首个生态和互联网+深度融合智慧城市样板落户。

击破壁垒  “聚、通、用”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今年贵阳市公安交通管理局启动“数据铁笼”行动——在每个交警身上配备了执法记录仪,一旦交警外出执法,必须开启。此举使每一个交警的个体权利行为,都被大数据全过程完整记录下来。

贵州正将海量数据通过“聚、通、用”的方式,转变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背后推手。大数据正成为支撑贵州政府重大问题决策研判、促进政府管理改革、提高政府服务群众水平的有效手段。

2014年10月,“云上贵州”上线,并将已经梳理出的电子政务云、智能交通云、食品安全云、工业云、环保云、智慧旅游云、电子商务云等“7朵云”单位41个系统的数据迁移到平台上,实现省级政府各部门数据资源“统筹存储、统筹规范、统筹交换、统筹安全”。目前平台日均访问量近2亿次,最高峰值达10亿次以上。2015年,“云上贵州”系统平台迁入20个省级部门的200个应用系统及主要数据。

通过“云上贵州”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对跨部门、跨领域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出总结性、预测性或预警性的判断信息,为政府科学决策,提升治理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今年国庆小长假期间,贵州通过“智能交通云”平台,实现公安、交警、消防、医疗等部门联合执勤,快速反应、高效决策,处警效率提升1.5倍。

“食安测”平台已集聚9个省区食品相关数据,实现了食品溯源和全程数据监控,能及时发现苗头性食品安全问题。

8月,国家质检总局把“电梯应急处置服务平台”部署到贵州,基于“云上贵州”大数据应用优势和贵州“质量云”工程建设,面向全国提供电梯应急救援处置服务。

“大数据,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省经信委负责人认为,政府可通过数据开放,改进公众服务和社会管理,营造创新环境和释放商业机会,市民、企业和政府都将是开放数据的受益者。

不仅仅是优化治理,还有精准扶贫。

只需要在管理系统上建档立卡,就能精准识别贵州到底有多少个贫困户、贫困村,贫困的原因是什么,政府、社会如何确定帮扶措施等。作为2014年被列为贵州扶贫工作“一号工程”的建档立卡,到2015年初,共计识别出一二、三类贫困村9000个,贫困人口745万人。为贵州省精准扶贫奠定了良好的情况普查基础。

目前,贵州全力建设“扶贫云”,响亮提出要用“大数据推动大扶贫”,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贵州探索解决扶贫问题的新方法新路径。

经济乘“云”腾飞,实现全民小康就不再只是一个遥远的梦想。